地名的由來
指南山城有許多傳統的舊地名,其命名的方式可分為以下幾類,包括:
Ⅰ.與地形有關-如大坑、外埔、石碣頭、吊硞坑、石獅、貓空、漏溝嶺等。
Ⅱ.與動植物有關-如炮仔林、鮕?坑、山豬櫥、樟湖、草湳等。
Ⅲ.與原住民或平埔族有關-如番仔公館。
Ⅳ.與建築有關-如草厝、瓦厝。
Ⅴ.與事件有關-如十一人。
Ⅵ.其他-如店仔口、十八隻手等。
說明:a.游標點入圖中地名,即可出現地名由來。
b.游標點入序號後地名,即可回到地圖。
大坑:大坑在清朝時為指南國小以下的地區,因此今在指南國小附近的地名為吊硞坑,也稱為大坑。
番仔公館:位於指南里三角公園旁「政大綠地」社區左側之舊聚落,舊稱「番仔公館」。據傳,先民初抵本地開墾之時,山區原為雷朗社原住民之勢力範圍,為方便二邊的交易,因此設置一交易所,地方居民便稱此處為「番仔公館」,而沿用之今。其衍生的地名如下:
A.外埔:即現在的北政橋旁附近。因為是位於指南里接近外面的一塊埔地,故稱為「外埔」。
B.店仔口:過北政國中巷口之左側,有許多店家之處,即稱為「店仔口」。因靠近指南宮階梯之入口,早期遊客、香客皆由此出入,因此衍生許多店家,故稱為「店仔口」。
C.十一人:位在今「水鋼琴社區」旁溪流的對岸。因早期原住民仍在此地活動,和漢人之間時有衝突。某次發生衝突之時,有11名漢人在此地犧牲了,因此稱為「十一人」。
炮仔林:從恆光橋往北至「水鋼琴社區」附近的山崙,都是屬於「炮仔林」。乃是因為此地的樹林有一種刺藤的種子,小孩子會撿來作為子彈玩耍炮仗之用,故名。另一由來是本地在漢人開墾之初,植刺藤為籬作為防護之用,以防禦原住民,故名。其衍生的地名如下:
A.鮕?坑:位在待老坑與炮仔林二山崙之間的小山坑,坑中的水田在春耕時,水田中藏有鮕?與虱目魚卵,會孵化成魚,故名。
B.四十二崁:炮仔林崙背的山徑,為昔時往來的要道,當時有四十二級上山的石階道,故稱為「四十二崁」,後政大建校舍時已被產除了,也就是現在政大的傳播學院之處。
C.控狗坪:位於今政治大學的水塔處。當時是一塊平坦的空地,當時附近農戶的狗都會聚集在此處嬉戲,故名。
石碣頭:早期先民從番仔公館修築山徑至指南宮後山,途中有一高大巨型的岩石,先民因此鑿石為階,遂稱此處為「石碣頭」,位於指南宮福德祠右前方山崙,今尚有舊跡可循。
吊硞坑:清代先民拓墾本地時,因害怕原住民(日治時期則防禦土匪),因此鋸一段木材(另一說為刺竹),並挖空中心吊在支架上作為梆器,派人輪守,若遇有事故即用力敲打梆器,在山谷中迴響發出聲響,以通知地方居民警戒或躲避,因此將此處稱為「吊硞坑」。而架設「吊硞」之處,今有數種說法不一,一說為位在今指南國小前方之停車場;一說為位在今吊硞坑與石獅腳之交界處;再一說為拖板嶺上,其中何者為最正確?目前仍尚未能考證出來。其衍生的地名如下:
A.拖板嶺:位於今指南國小旁、茶路古道上方的山嶺。早期先民在此山嶺上鋸木材,鋸下來後因為地形陡峭,因此以繩子綁住從山上拖下來,因此稱為「拖板嶺」。
B.摸乳巷:是舊時一處山石小徑,一邊是山壁,另一邊是一塊巨石,中間有縫隙小徑,通過時需摸時側身而過,因此取名為「摸乳巷」,後來在道路施工時被剷除。
石獅:山崙邊凸出一塊白色的岩石酷似獅頭,故名「石獅」,並在其高處及低處有「石獅頂」、「石獅腳」之地名。
A.草厝:早期居民以茅草、木料搭蓋房屋,因此而稱為「草厝」。
樟湖:早期居民初至此地開發之時,此地有整片樟木成林,遠看猶如一片湖面,因而稱之為「樟湖」,其範圍較大,又有「外樟湖」與「內樟湖」之分:靠瓦厝一帶為「外樟湖」,靠貓空方向為「內樟湖」。其衍生的地名如下:
A.十八隻手:因樟山寺供奉千手觀音,所以居民即稱樟山寺所在地為「十八隻手」。
B.瓦厝:由於本地先民張啟察從大陸帶來青心烏龍茶種,將茶壓條販售,賺了錢才蓋大瓦厝,有別於一般的茅草屋,是「瓦厝」地名的由來。
C.鵝角格山:在今迺妙紀念館後方的山嶺,由下向上仰望看其山形猶如鵝頭,故稱為「鵝角格山」。
石坡坑:因此山坑之溝底,是一層一層的石塊,居民謂之為石皮,稱為「石皮坑」,日治時期編列地目時,改「皮」為「坡」,而變成「石坡坑」。其衍生的地名如下:
A.四面風:乃南邊山脈稜線上有一四方凹地,人立於此處時四面都有風吹來,故名「四面風」。
B.漏溝嶺:乃四面頭山主峰,向下延伸之山崙線最上端一處,雨水豐沛時,水流不巡溝槽下流而到處亂溢,因而取名為「漏溝嶺」。
C.牽卡崙:從山崙上用繩索綑綁物品上下之意,與漏溝嶺為同一山崙線,上段為漏溝嶺、下段為牽卡崙。
貓空:由於流經本地之指南溪,因溪床石質軟硬度不同,溪水湍急帶回砂石沖蝕後,便會形成大小不同的洞穴,即為「壺穴」,是一種地質的特色。因為使 溪床看來皺而不平,因此居民便稱此地為「皺穴」,後因日治時代的誤寫,「皺」寫成「貓」、「穴」寫成「空」,因此才變成「貓空」。其實它是指南山城的其中一個聚落,但現在因被外地人誤會,而時常以「貓空」來泛指整個指南山城地區。
山豬櫥:為貓空之舊名。早期山地多山豬,常偷吃農作物,居民便挖土坑,並以樹枝、蕃薯、石頭作陷阱來引誘,因此山豬經常陷入裡面而被捕捉,因此而稱為「山豬櫥」。
圓山坑:因山頂似圓形,故稱為「圓山」,而圓山與貓空山巒相對,因山高深而形成一坑谷,故名「圓山坑」。
草湳:草湳在清代原是荒蕪之處,除了原住民打獵外,用路行人不多,野草遍地高可沒人。三面環山,夏季多雨,冬天則是東北季風強盛,細雨綿密,到處泥濘。即因荒草蔓生又地溼泥濫故名『草湳』
岐山:先民從前居住於山腰,仰望山巔見其山勢陡峭險峻,因此取名「崎山」,日治時期編定地目時,改「崎」為「岐」。
苧仔園坑:位於指南國小後方開天宮前之聚落,此地原盛產苧麻,閩南語稱為「苧仔」,故稱此處為「苧仔園坑」。